4.2 巴林鸡血石
是巴林石中的极品,历来就有“世界鸡血石在中国,中国鸡血石在巴林”的说法。其石质地温润坚实,石上斑斑血迹聚散有致,红光照人,犹如红霞映月,锦上添花。新近开采大块鸡血石,其色彩对比强烈,光彩可人,分外夺目。其大小为国内最大,被称为“中国鸡血石王”。
4.3 巴林彩石
其彩色图案以天然见长,色彩艳丽多姿,纹理惟妙惟肖,美丽奇妙。巴林彩石上绚丽的色彩,流畅的线条,形式栩栩如生的水草松枝等天然画面,鬼斧神工地表现了大自然的奥妙。国内唯巴林盛产彩石,实属独一无二。
4.4 巴林冻石
石质细润,同灵清亮,质地细洁,光彩灿烂,颜色妩媚温柔,似婴儿之肌肤,娇嫩无比,其彩霞冻石更为珍贵,洁白透明,肌体中所渗之云霞状红色纹理变化无穷,犹如一幅旭日喷薄,红霞漫天的水彩画,绝非他石之匹敌。
4.5 巴林图案石
巴林石图案石是指在形成过程中由于地质作用交代不彻底,从而出现了千姿百态的景物图案奇观,有极高的观赏价值。凡出现人物、动物、植物、自然景观等各种图案,不分质地、颜色,均归于此类。
5 巴林石石艺
巴林石石艺是巴林石的自然生成同人们的审美创造相结合的艺术。它把天工造物之奇与人工雕饰之妙紧密地结合在一起,形成了自己独特的艺术风格,表现出了与众不同的艺术价值。 巴林石雕刻
巴林石雕刻艺术历史悠久,早在新石器时代就有作品发现,如前面提到的红山文化的鸟形玉玦、勾云形饰牌、纺瓜等等。而后,随着历史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,巴林石的雕刻艺术又经历了两个高峰期。一个是到了辽代,由于辽国的统治政权在政治上“因俗而治”,在文化艺术上扬长避短,随着上京、中京等五京的建立,进行了一系列宏伟密布的文化设施建设。大量的寺庙、佛塔、陵墓的修筑,石窟寺的开凿,许多风景名胜的开辟,使辽国的文化生活呈现出生机勃勃的局面,创造了具有独特民族风格的文化艺术,巴林石雕刻由此也达到了一个高峰期。作品以“端庄纯朴、丰厚挺健”的风格,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现实和社会风貌。在继承中原文化传统中,又富有北方民族所追求的理想气质,富有明显的时代特性和民族风俗。反映到佛雕上,雕刻家们通过对佛教经文的理解,准确地把握了佛的形象特点,从造型到神态,从面容到到衣饰,经过精雕细刻,突出了个性形象,在继承唐代基础上,有了成功的创造。反映到装饰小件上,辽代作品多以再现静态的动物见长,并在雕刻手法上有独特之处。如前面提到的巴林石玉兔,通过加一个底座,使雕件的整体有了一个稳定感。通过兔身臀肥尾短、两耳后贴的隆曲变化,增加了动物的动感。通过用精线条刻划动物的器官,又形成了极为粗犷的草原风格,与宋代小家碧玉般的精雕细刻形成了鲜明的对照。其它一些作品,也都以粗犷豪放、简洁明了见长,使人明显感受到草原民族的气韵。巴林石出现了又一个雕刻高峰期是在20世纪80年代。那时巴林石的开采已步入正轨,品种的增多,为雕刻家们挑选石材提供了更为广阔的天地。北方地区强悍粗犷,浑厚朴素的民风为雕刻家们注入了特殊的风韵,更多的巴林石雕刻作品进入了中国乃至国际市场。“驯马”、“草原小英雄”、“月夜群豹”等一大批优秀作品脱颖而出。随着寿山、青田石资源的日渐枯竭,巴林石雕大有取而代之、独领风骚之势。体现这一高峰期的新杰作是在1997年7月香港回归祖国之际,受内蒙古自治区人民政府的委托,巴林右旗美术公司用鸡血石雕刻了一匹骏马,这一雕件无论是石料选择、艺术造型、雕刻手法等都达到了一定的高度,因而被作为礼品赠送香港特区政府,引起了强烈的社会轰动效应。近两年,巴林石的石雕作品又两次参加了中国玉雕石雕作品“天工奖”评选。赤峰市雕刻家刘林阁先生创作的“天鹅壶”获银奖,“驼龙链章”获铜奖,“蜗牛”获优秀设计奖。赤峰市微雕艺术家包英志创作的“唐宋八大家”名篇获银奖、“前赤壁赋”获铜奖。李矛矛先生创作的“十八罗汉”获铜奖,“秋鸣”获最佳设计奖。巴林石雕刻艺术方兴未艾,可以预料,随着文化艺术的发展,还会出现更丰硕的成果。